滑動鉆井與旋轉鉆井相結合是復合鉆井技術的一大優點。滑動鉆井定向糾斜與旋轉方式鉆井有效地減少了起下鉆次數,提高了機械鉆速,縮短了鉆井周期,是一種高效的可控鉆井方式。近年來,世界各國普遍利用井下動力鉆具-轉盤或頂驅復合鉆井技術來提高鉆井速度,但井下動力鉆具容易發生轉速降低或制動現象,達不到復合鉆井的預期效果。AD區塊查干組地層非均質性強,可鉆性波動幅度大,地層軟硬極為懸殊,并交替出現,對PDC鉆頭的工作極為不利,筆者針對該區塊地層特點,研制了復合鉆井用個性化PDC鉆頭。
1 AD區塊查干組巖石可鉆性分析
A D區塊查干組地層厚度在3 5~397.85m,砂巖主要為凝灰質不等粒砂巖、凝灰質含礫不等粒砂巖、凝灰質砂礫巖、凝灰質中砂質細砂巖、凝灰質含泥不等粒砂巖和薄層不含凝灰質的砂礫巖。砂巖一般為細粒到中粒,分選中等,顆粒排列中等到緊密。孔隙發育較差,大小顆粒雜亂分布。利用實鉆巖心對該層巖石可鉆性級值進行了室內試驗。
該層位巖石非均質性極強,可鉆性波動幅度大,巖石可鉆性級值最小值為3.08,最大值為6.84,地層軟硬極為懸殊,并交替出現,對PDC鉆頭的工作極為不利。對該層位采用了復合鉆井技術,由于該技術高轉速,多工況的技術要求,以及該區塊復雜的地層特點,造成現有PDC鉆頭適應較差,機械鉆速低,因此開展了該層位復合鉆井用PDC鉆頭個性化設計。
2 復合鉆井技術對PDC鉆頭要求
復合鉆井技術具有高轉速特征,鉆頭的工作轉速一般會高于170 r/min。由于沒有活動部件,高轉速對PDC鉆頭造成的影響較小。但復合鉆井時鉆頭工作轉速是常規轉盤鉆井的3~4倍,切削齒和鉆頭保徑所承受的沖擊載荷增大、磨損程度加劇,應優選抗沖擊性能較好的金剛石復合片,并加強鉆頭保徑的耐磨性,保證鉆頭使用壽命。
復合鉆井技術具有多工況特征。用于復合鉆進的PDC鉆頭,在滑動鉆井時要具有較低扭矩的特性,滿足擺放工具的需要,在旋轉鉆井時對地層又要具有較好的吃入性,提高破巖效率和機械鉆速。應綜合考慮鉆頭設計參數,滿足增斜、穩斜、扭方位等不同工況和快速鉆進的需要。
3 新型PDC鉆頭結構優化設計3.1 鉆頭冠部形狀設計
PDC鉆頭冠部形狀決定著PDC鉆頭的布齒面,將影響鉆頭的穩定性、井底清洗、鉆頭磨損及鉆頭各部位的載荷分布。PDC鉆頭冠部剖面形狀有四種基本類型,即平底型、淺錐型、中錐型和長錐型,其中平底型和淺錐型,由于內錐較淺,起不到穩定鉆頭的作用,鉆頭工作時很容易產生橫向振動,造成切削齒的沖擊損壞,尤其鉆遇硬夾層時,常常因冠頂齒和外部齒的先期磨損而導致鉆頭失效,鉆頭中心附近的切削齒得不到最有效的利用,從而對鉆頭壽命造成嚴重的影響。中錐型冠部剖面形狀具有一定深度的內錐和較大的布齒面積,外部區域可布置較多的切削齒;一定深度的內錐可起到穩定鉆頭的作用,減少鉆頭的橫向振動,延長鉆頭工作壽命。中錐型冠部剖面具有較強鉆進硬夾層的能力,鉆遇硬夾層時,鉆壓的分配更集中于鉆頭冠頂部位,使冠頂切削齒更容易吃入較硬的地層。長錐型冠部剖面形狀通常為近拋物線形,在四種剖面形狀中布齒面積最大,鉆頭外部可布置較多的切削齒,主要適用于高轉速鉆頭的設計。
針對AD區塊查干組地層軟硬交錯,夾層多的特點,采用中錐型剖面形狀,外部剖面形狀為短拋物線形,這種剖面設計同時兼顧了復合鉆進PDC鉆頭對造斜性能的要求。
3.2 切削齒的選擇與切削結構設計
3.2.1 雙重保護切削結構設計
復合鉆進用鉆頭需要完成造斜、穩斜、扭方位等多個工況,對PDC鉆頭的綜合性能要求較高。合理的設計吃入深度控制機構,能夠既有效地控制滑動鉆進時的鉆頭扭矩、減少工具面波動,又不會明顯降低復合鉆進時的機械鉆速。綜合考慮AD區塊查干組地層情況和復合鉆井特點,最終采用雙重保護切削結構,如圖1所示。這種結構不僅可以獲得穩定的鉆頭工作扭矩,對提高鉆頭壽命也起到重要的作用:在鉆頭鉆遇硬地層或礫巖層時,輔助切削齒分擔冠部切削齒的鉆壓,減小冠部切削齒的損壞幾率,同時參與切削巖層,增加鉆頭的使用壽命。在進入軟地層時,這種雙重切削結構可以減緩鉆壓的突然改變,減小鉆頭的震動,從而保護切削齒不受損壞。
3.2.2 切削齒形狀和尺寸選擇
AD區塊查干組含有軟硬互層和礫巖層,由于礫石相對地層較硬,引起切削礫石的切削齒承受較大鉆壓和扭矩,同時在相對較軟地層中鉆進的鉆頭的機械鉆速較快,因此在與較硬礫石接觸時容易導致切削齒崩斷、碎等事故的發生[5]。為消除應力集中,減小切削齒崩裂失效的可能性,采用了預倒角結構,如圖2所示,錐度為10°,錐面長度為2mm。通過預倒角結構,提高切削齒抵抗軸向和切向沖擊載荷能力。